知网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SHI201306013&DbName=CJFQ2013
摘要 :垃圾围城映射的就是生态环境危机,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是人类的生 存问题。设计师曾经作为有影响力的消费主义倡导者,参与并极大促进了垃圾的产生,设计反思就是促使设计从业者在向可持续性社会的转型中扮演新的角色。不同于技术性的解决方 案,可持续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PSS)能够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利益,并倡导一种新型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干预垃圾的产生。
关键词 :垃圾、生活方式、可持续设计、产品服务系统
 
一、引言:增长、发展与进化
      人类在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垃圾。这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创造过程,所谓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生活”很可能是过眼云烟。我们无尽索取,回报给自然的只是垃圾(包括被污染的水和空气)。罗马俱乐部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警告一一总有一天人类的增长要到达极限。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天似乎并不遥远。
我们这颗星球有46亿岁了。正如盖娅假说”所描述的四,地球就是个“生物体”,它拥有生命所特有的一切特征。尽管遭到许多科学家的质疑,但盖娅假说绝非仅是哲学或宗教思辨。地球在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进行吐故纳新,它有着自己新陈代谢的方式,它是一个完美的生命系统。
      人类的历史只有短暂的20万年,只是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瞬间。作为寄居在地球母体上的生物种群之一,人类拥有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与自然曾经和睦相处。渐渐的,人类主宰了一切,也一度幻想着主宰这颗星球。
工业革命200年,我们创造了前人无法想象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开始打破这颗星球从“摇篮到摇篮”的完美生态系统,真正意义上的垃圾产生了。科学技术带来的飞速发展甚至超过了我们自己的想象,渐渐失去了应有的控制。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过30年,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得不面对的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无论哪一种数据都表明,这是一个典型的‘黑猫展模式,严重脱离中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脆弱的基本国情。”(胡鞍钢,2010)可以想象,如果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到未或200年,人类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当然,耔费的资源以及排放的污染物与废弃的垃圾也将成倍增长,并远远超出地球的承载力。垃圾问题映射的就是生态环境危机。这不仅是可持续的发展问题,更是人类的生存问题。毫无疑问,不断加剧的生态环境危机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衣食富足意味着我们能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意味着有更多的废弃物产生。图1描述了人类的产品生产消费与垃圾之间的基本关系。
 
图1 生产、消费与垃圾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一方面垃圾处理技术不断改进,各种新型环保材料投入使用,废品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垃圾产生的数量和速度还在急剧增长。事实上,技术方面的贡献被更迅猛增加的消费量完全抵掉了。可见,任何技术性的手段,尽管相当重要,但毕竟是末端处理(End- of Pipe),只能缓解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WBCSD)在1996年的研究数据,在未来50年内,以目前的消费水平和人口增长速率计算,我们的工业化社会必须减少90%的资源消耗,才有可能奢望维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国显然,实现这个标必须依赖综合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人类也必须经历一种“彻底的变革” Radi cal Change( Ezio manzini2001)。其中人的价值观是核心,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关键。这种变革应是人类追求意识进化的历程,而不仅是追求量的增长,或经济的发展。
无论在哪个层面,设计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不同利益关系的协调者(不仅是形式的供应商),设计无疑将成为这个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二、设计反思
 
1.设计的角色
      美国加州大学的内森·谢卓夫教授在《设计反思》一书中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即:本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其职能的“设计”,现如今反而成为制造问题或麻烦的一分子。从历史上看,设计在包豪斯时代曾强调为大众生活服务。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商业主义盛行,作为“服务业”的设计便一直充当着“手段”的角色,始终是企业赢利的工具。从“有计划废止” Planned0 obsolescence)到今天市场上争奇斗艳的产品“形式创新”,设计一直是刺激人们潜在欲望,塑造不可持续的幸福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直接操纵者。设计也因此被指责为助长消费主义,加剧资源消耗与垃圾产出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种指责也促使设计界对其担当的社会角色进行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尽管有些被动,但设计从业者已经开始在向可持续社会转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绿色、生态以及可持续设计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产生的。
 
2.发展阶段
      设计介入环境问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上世纪70-80年代,绿色设计浪潮涌现,设计师开始强调使用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和能源。包括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废弃产品及零部件能够重新利用,或方便拆解和分类回收并可再生循环等等。上述设计方法侧重技术性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延缓了危机的爆发,但其理念还停留在“过程后的干预”,是在意识到“问题和危害”后,采取的缓和补救措施,是一种“治标”行为。随后,生态学理论对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设计介入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关注产品设计在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原材料的开采、加工、产品制造、运输、销售、使用以及回收的完整过程,是一种“过程中的干预”。举例来说,尽管纸制品是可降解的环保材料,但耐久性差,其原材料可能消耗大量宝贵的木材,生产过程不仅浪费水资源,并污染排放严重。因而在设计开发纸制产品中应参考LCA产品生命周期的评估方法,综合考量设计的整体环境影响。
21世纪后,产品服务系统(PSS)设计逐渐得到重视。这种新的设计策略超越一般只对“物化产品”的关注,进入“事”的设计领域,是基于生态效率的系统设计思考。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方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满意的解决方案(产品+服务)代替单纯物质产品的消耗,并匹配适当的商业模式,力求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垃圾的产生。
      实现上述理念并塑造新的消费文化,除了设计师的努力,还需要消费者有意愿改变过于依赖拥有物质化产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没有人的意识觉醒和主动参与,上述各种方法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此,价值观、消费观的干预是设计面临的新的挑战。
今天,设计师所面对的己不是传统的问题了一一从功能、造型、营销、品牌的设计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设计和倡导,设计的角色必须改变。
 
三、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可以理解为在新形势下的一种创新策略转变的结果,即从单纯的以设计、销售“物质化产品”转向提供综合的“产品与服务系统”,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特殊需求UNEP,2002)。换句话说,企业的重点将不再是以大量销售产品来盈利,而是提供给人们一种需求得到满足的“幸福感”来获得发展的空间。就如同消费者需要的是干净衣服而不是洗衣机:城市交通需要的是便捷的出行而不是汽车一样。事实上如果采用适当的方式,产品服务系统创新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而且可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更好地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产品服务系统在有效减少物质化产品消耗的同时,有望导向一种新的非物质化的消费理念,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各种垃圾的产出。
      相对服务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需要兼顾物质产品的绿色设计要求以及服务系统的创新和优化。这涉及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团队合作,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值得强调的是,并非产品服务系统天生就具有可持续性。尽管相对产品来说,服务可以有效减少物质性资源的直接消耗但不适当的服务规划和设计(服务同样需要一定物质性的产品支持)同样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害。
 
1.分类
      按照部分专家学者的说法,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可以简单分为“产品导向的服务”、“使用导向的服务”以及“结果导向的服务”三种类型(UNEP,2002: Baines et al,2006;UNEP2009):梁町教授与童慧明教授在2009年又补充提到“体验导向的服务”作为第四种类型:产品导向的服务( Product-0 riented Services):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方式。该类服务将保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完美运作,并获得附加值。如各类产品的售后服务,可能包括维修、更换部件、升级、置换、回收等。产品依旧是核心,服务是对产品价值的完善(一种增值)。
      使用导向的服务(Use-0 riented Services):该类服务提供给用户一个平台(产品、工具、机会甚至资质)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和愿望。汽车租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产品与服务兼而有之,产品被服务有效地整合在其中。用户可以使用但无需拥有产品,只是根据双方约定,支付特定时间段或使用消耗的费用。
      结果导向的服务( Result-0 riented Services):该类服务将根据用户需要提供最终的结果,如提供高效的公交出行、供暖、供电服务等。显然,服务成为核心,用户无需自己购买或拥有产品,也不用担心维护、保养,甚至无需自己操作产品便能享受到最佳的服务。
体验导向的服务( Experience-0 riented services):这类服务兼具上述三种类型的某些特点,但更为强调用户在消费产品与服务中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各类培训、旅游服务等。
      现实中,也有一些产品服务系统无法简单归类。比如手机,以前产品是核心,服务只是一种增值。但事实上,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是内容和程序所带来的体验感和满足感,而产品本身不可避免地将沦为一个终端或窗口,甚至免费赠送。
“由于产品服务系统,作为一种‘商业提供’( BusinessOffe)具有以耗用较低资源去满足等量消费需求的潜质它很直接地被应用到可持续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里。”
 
2.案例分析
      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是设计关注的主要领域。下面介绍两个与交通出行相关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有助于理解如何将可持续的理念融入设计中,并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汽车是人们所依赖的重要交通工具。除了基本的功能性需求,汽车还承载了人们追求高速、自由、品位和个性化发展的心理诉求。近年来,随着保有量的激增,汽车的负面影响也愈发明显,如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严重污染空气并加剧温室效应,交通拥堵产生的经济损失,交通事故对人们的伤害,以及交通出行的公平性问题,不合理的使用方式,炫耀性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等。所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们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提高汽车的利用效率,降低汽车的拥有量是缓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基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两条途径值得尝试:其一是鼓励自行车出行,并完善相关制度和条件:其二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汽车使用量(如使用公共交通、租赁式、共享式等等)
(1)哥本哈根车轮计划( CPH Wheel Project 2009)
      汽车在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极大压缩了自行车的行驶空间,加上空气污染、法规不健全、城市的扩张,以及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等原因,昔日浩荡的自行车流日渐远去。如何唤起我们曾经的记忆,将这种健康、低碳的交通工具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丹麦的经验值得借鉴。不同于中国大多百姓正在体验汽车时代的痛与乐,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寻求汽车以外的出行方式。为鼓励和方便人们使用自行车,并拓展服务内容,增强骑行体验,丹麦的哥本哈根市与美国 MIT Senseable城市实验室于2009年合作开发了“哥本哈根车轮计划”项目。这种外观优雅、智能化并具交互特性的车轮可以装配在所有的现有自行车上面。(图2)刹车时车轮将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驱动内部的GPS以及环境检测传感器。(图3)通过蓝牙车轮与用户的智能手机进行联通,安装相应的软件即可在行驶过程中对城市的空气污染数据、行驶数据进行监测,并上传与朋友或整个城市共享。
 
 
 
每个使用者都将成为一个流动监测点。该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气体排放、噪音、湿度、交通状况、道路使用情况、可的开放空间等数据,整合出视觉化的图表。(图4)以智能手机作为信息终端,使用者可以随时了解并分享最佳的出行线路以及路线上的综合数据等信息。该系统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析、理解这些环境数据,从更多的细节去了解交通对城市基础建设以及城市热岛现象的影响,并可能最终影响环境及交通政策的制定。
 
 
哥本哈根车轮计划是典型的产品导向服务系统设计。其通过提供一系列附加的增值服务,满足使用者对出行信息收集与分享的需求,丰富使用者的骑行体验,最终促进产品的销售并引导和鼓励消费者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出行。
 
(2)分享式交通工具概念设计( Share-move2011)
      大力倡导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首选方案,但面对类似北京这种超大型发展中城市,公共交通也有诸多不便和制约。比如舒适性和私密性差,时间以及点到点的可达性无法保证等。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高峰时段大量私家车拥堵在路面上,而80%却仅有一位司机,剩余的车内空间无疑是对宝贵道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拼车”(对私家车的有效利用)在中国部分地区较为盛行,由于共享车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减少了出行成本,也减轻了空气污染。不过,尽管拼车极具发展潜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相应技术支持,加上公平价格体系与信用机制的缺乏,故还属于非法运营性质,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然而,这正是设计的机会所在。
Share-move分享式交通工具服务系统设计是一项长期的研究计划,其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交通资源,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该服务系统包含“用户信息识别与匹配”、“安全管理”“定位与导航”“计价与支付”“评价与反馈"5个功能模块(图5)用户可通过个人电脑或移动终端(专用的APP)与平台进行连接并注册。基于数据库中的用户需求、车辆行驶、城市路况、出行费用和信用评价等信息,用户可以与服务平台以及其他使用者进行实时数据交换,来实现分享式交通出行。基于上述功能, Share-nove的典型服务流程如图所示。(图6)
 
 
Share-move可以有效帮助用户找到拼车同伴,从而实现快速、安全、经济、绿色的出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减少汽车使用量的目标。该产品服务系统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降低污染、减少拥堵)、社会效益(鼓励分享使用而不拥有的新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以及经济效益(降低司机与乘客双方的出行成本)。
 
结语
      垃圾追踪的话题敦促我们检讨自身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警醒设计师反思自己在向可持续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笔者总结以下几个观点,涉及一些显而易见却经常被忽视的问题,与设计从业者共同探讨:
      1.设计己经进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社会挑战就是设计挑战”( Anne chi ck&Pau1 Mi cklethwaite,2011)。如前文所述,设计面对的主要问题己经改变,可持续发展是设计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可持续性不仅是政治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而是包括设计师在内的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都曾经离“责任”太遥远了。
      2.对“唯创新论”的反思。创新从来都是设计的关键词,似乎只要是创新就天生被带上了光环。质疑创新无疑是保守、固执,甚至是严重的不合时宜。但我们确实需要思考“为什么创新”以及“创新的方向”这些问题了。如果为了创新而创新,设计必将丧失核心的主旨和方向,沦为花样翻新的游戏。可持续性应该成为当今设计创新的基本评价标准。
      3.可持续设计强调综合的、系统的设计解决方案。仅仅关注技术改进、或物质产品的创新无法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尤其在当今商业化的环境中,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以及产品与服务的系统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策略。
垃圾问题的核心是减少垃圾产生而绝不仅是垃圾处理,更深一层就会触及人的消费观念以及价值观。如果我们的社会依旧崇尚奢华、热衷攀比、消费无度,那么任何解决方案都可能是臆想或理想主义的空谈。因此,设计师是极具消费影响力的重要角色,必须承担起引领社会变革的重任,利用自身的能力倡导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当然,首先需要改变观念的是我们自己。
 
致谢 :
本论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Grant No. 11BH064) 支持,以及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支持 (Grant No. 2012108791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赵延恺同学参与到 Share-move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项目中,并制作了文中图表。
 

注释 :

[1] 罗马俱乐部于 1972 年提出了《增长的极限》 研究报告。其论点是 : 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 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 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 社会的崩溃。 [2](英)詹姆斯·拉伍 洛克 :《盖娅 :地球生命 的新视野》,范祥东、肖 显静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7。

[3] 参见伍伯塔尔气候、 环境及能源研究所和自 然与环境研究报告会的 著作 ;由 WBCSD 世界 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主办的生态效率工作组 的报告。

[4] 参考 Carlos Fiorentino 在“持续之道 :全球化 背景下可持续设计战略 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 2011 年 10 月于清华大 学美术学院。

[5] 梁町、童慧明 :“迈 向‘因数 10’减耗的中 国经济 :重塑交通和食 物消费的可持续设计案 例 ”,《 装 饰 》,2009.6, 第 64-72 页。

[6] 参见 MIT 实验室官网: http://senseable.mit. edu/copenhagenwheel。 该案例图片都来源于本 网站。

 

参考文献 :

[1] Anne C., Paul M.: Design for Sustainable Change: How Design and Designers Can Drive the Sustainability Agenda. AVA Publishing SA, 2011.

[2] Carlo V., Ezio M.: Design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London, Springer-Verlag, London 2008.

[3] 梁町、童慧明 :“迈 向‘因数 10’减耗的中 国经济 :重塑交通和食 物消费的可持续设计案 例”,《装饰》,总第 194 期,2009 第六期。

[4] 柳冠中 :《事理学论 纲 》, 中 南 大 学 出 版 社 , 长沙,2006。
[5] 刘新、刘吉昆 :“机 会与挑战——产品服 务系统设计的概念与实 践 ”,《 持 续 之 道 — — 全 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 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 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武汉,2011。

[6] Manzini, E., Vezzoli, C., and Clark G.: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using an existing concept as a new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Journal of Design Research, 2001, 1 (2).

[7] Mont, O.: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product-service syste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2, Vol. 10, No. 3. [8](美)内森·谢卓 夫 :《 设 计 反 思 — — 可 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 刘 新、 覃 京 燕 译, 清 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2011。

[9]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UNEP):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and sustainability.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le solutions. Paris, 2002. [10](英)詹姆斯·拉 伍洛克 :《盖娅 :地球生 命 的 新 视 野 》, 范 祥 东 、 肖显静译,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7。

 

从末端到源头:垃圾追踪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Back To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