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SHI201805014&DbName=CJFQ2018
为人民、与人民、由人民的设计 : 社会创新设计的路径、挑战与机遇
Design for People, with People, by People:
The Path,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of Social Innovation Design
钟 芳 Zhong Fang 刘 新 Liu Xin
内容摘要 :社会创新设计在当下的学术界有多 种诠释方式。本文认为,从设计与人民大众的不同关系的角度包括为人民的设计,即对设计 服务对象的放大 ;包括设计方法的创新,在与 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产品及服务的设计过程中,采用参与式设计和协同设计的方法,以最终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社会创新设计还包括全新的设计理念,即由服务的使用者完全主导设计并实施,专业设计师以协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社会创新设计,对当下的设计专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个过程当中,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 国家开始进入全面工业化时期。中国内部的区域 发展不平衡性,使得设计师较容易从贫困问题入手,为绝对数量仍然庞大的贫困地区人口创造就 机会和经济收入,传统工艺再创造等成为“为 人民设计”的重要方式。
|
|
![]()
|
表 1. 工业化初期设计的服务对象 | 表 2. 帕帕奈克提出的设计服务对象 | 表 3. 曼尼奇的社会创新设计的主体与服务对象 |
公共服务往往是由政府提供给普通民众的基础性服务,如治安、交通、教育、环保等。这些服务都具备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征,但同时具有垄断的单一性特征。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提高治理水平与社会满意度的重要部分。 但英美两国学者的出发点略有不同。美国由于自由主义在各方面都具有更大影响力,在各州及联邦政府层面均尝试过公共服务私有化,如医疗系统、教育,甚至治安、监狱等。但公共服务私有化并不能提高服务效率,也未能提高社会满意度。与之相对,英国公共服务的难题在于长期实现“福利社会”制度,政府包揽普通民众“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基本需求,而这种高福利在经济增长减缓,甚至人口结构变化之后,就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因此,无论是政治学者、公共管理学者,还是政府部门,都在急切寻找更加适合的方式。
![]() |
![]() |
![]() |
表4. 信息系统协同设计过程,转引自 Scandinavian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ory Design,其方法论与 design thinking 几乎如出一辙
|
表 5. Normann 提出的商业服务用户共创阶段
|
表 6. Sharp 及 Bovaird 等学者探讨的公共服务共创阶段
|
![]() |
![]() |
表7. 将公共空间定义为服务
|
表8. 奥斯特罗姆的社区自治型共创
|
![]() |
![]() |
意大利Pavia 市的Creativa Arsenale(创意军械库)活动日, 市民参与方案的公开讨论
|
|
![]() |
![]() |
意大利Pavia市的Creativa Arsenale(创意军械库)活动日, 青少年群体组织滑板表演,以获得市民对滑板公园的支持
|
在此背景之下的社会创新设计,更有着独特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所面临的复杂性社会议题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在发达地区,养老、环境保护、社区治理等复杂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民间、研究机构,甚至企业的极大关注。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性别平等、儿童教育等难题,深刻地体现了 Buchanan“棘手问题”的本质。这些问题,对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者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积极参与其中,是身为专业人员和普通公民的基本责任。另一方面, 作为后发国家,在解决方案中,往往能借用后发优势,实现蛙跳式发展。这方面最有利的条件,是信息技术和能源供应在中国的广泛普及。深刻理解问题来源的地方性社会背景,深刻理解技术的运用方式,将会给这些复杂议题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解决方案。在专业设计师参与社会创新的过程中,跨学科合作是必然的途径。上述的各种复杂议题,均非传统的设计议题,其解决方案的构成材料亦远非物质材料,理解社会问题,需要有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积极参与对话,全面理解设计对象,是进行设计的第一步。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领域,与规划学、建筑学等进行协作,理解大的“设计”领域中不同学科与专业的特征与优势,也是学科自身获得发展的必经之路。
![]() |
![]() |
米兰集合住宅基金会 Fondazione Co-housing 开发的协同设计卡片
|
注释 :
[1] [ 意 ] 埃佐·曼奇尼 :《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M],钟芳、 马谨译,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第 77 页。
[2] 钟芳《:社会创新设计:一个新文明建构方式的出现?》[N]《,中 国美术报》,2017 年 10 月 16 日,第 20 版。
[3] Whitely N. Design for Society [M].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7.
[4] Chen D S, Cheng LL, Hummels C, Koskinen I. Social Design: An Introduc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2016:Vol. 10 No. 1.
[5] [ 英 ] 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 :结构化理论纲要》[M], 李康、李猛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 Vezzoli C, Manzini, E. Design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M], Springer; 2008.
[7] [ 英 ] 班纳姆 :《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M],袁熙旸、 顾华明译,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8] [ 德 ] 伯恩哈德·E·布尔德克:《产品设计——历史、理论与实务》 [M],胡飞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 27 页。 [9] 同 [4]。
[10] http://www.designagainstcrime.com
[11] https://www.ideo.org
[12] Buchanan R. 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J]. Design Issues, vol. 8, no. 2, Spring 1992.
[13] 郭寅曼、季铁:《社会转型与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设计参与》[J],《装饰》,2018 年第 4 期,第 40 页。
[14] 同 [1]。
[15] Bødker S, Ehn P, Sjögren D, Sundblad Y. Co-operative Design - perspectives on 20 years with 'the Scandinavian IT Design Model’[C].Invited pap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NordiCHI 2000 Conference, pp. 1–11. KTH, Stockholm, 2000.
[16] Sundblad Y. UTOPIA: Participatory Design from Scandinavia to the World[C]. IFIP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Nordic Computing HiNC 2010: History of Nordic Computing 3 pp 176-186.
[17] GREGORY J.Scandinavian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ory Desig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19(1) · January 2003.
[18] Normann R. (1984), Servic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in service business[M]. John Wiley and Sons, 1984: 81.
[19] 1991 年,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校的 Erlhoff 教授第一次提出“服务设计”的专业方向。但是在专业设计师介入到“服务设计” 或前期开发的过程之前,“服务设计”已经存在,其执行的主体 往往是服务的管理及决策人士。
[20] Brudney J, England R.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Coproduction Concept Author[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3, No. 1 (Jan. - Feb., 1983): 59-65.
[21] Bovaird T. Beyond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User and Community Coproduction of Public Service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67, No. 5 (Sep. - Oct., 2007): 846- 860.
[22] Jun J, Storm W B. Social Design In Public Problem Solving[J].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Vol. 14, No. 1 (SPRING, 1990): 18-30.
[23] Bovaird T, Loeffler E. From Engagement to Co-produc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Users and Communities to Outcomes and Public Valu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Vol. 23, No. 4 (December 2012): 1119-1138. [24] Levine C, Fisher G. Citizenship and Service Delivery: The Promise of Coproduction[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4, Special Issue: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r., 1984): 178-189.
[25] 同 [20]。
[26] Ostrom A, Parasuraman A, Bowen D, Patr ́ıcio L, Voss C. Service Research Priorities in a Rapidly Changing Context[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15, Vol. 18(2) : 127-159.
[27] Simon H.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1969.
[28] 赵燕菁 :《存量规划 :理论与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 2014 年第 4 期,第 153 页。
[29] 赵民、赵蔚 :《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0] [ 美 ] 朱安妮塔·布朗、戴维·伊萨克 :《世界咖啡 :创造集 体智慧的汇谈方法》[M],郝耀伟译,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31] [ 美 ] 大卫·西贝特:《视觉会议:应用视觉工具促进团队沟通、 决策与执行》[M],臧贤凯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2] [ 意 ] 罗伯托·维甘提 :《第三种创新 :设计驱动式创新如何 缔造新的竞争法则》[M],戴莎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33] [ 美 ]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集体行 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4] [ 美 ] 罗伯特·D·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 赖海榕译,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5] Lowndes V, Wilson D. Social Capital and Local Governance: Exploring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Variable[J]. Political Studies: 2001, Vol 49: 629–647.
[36] 同 [1]。
[37] Zhong F. Collaborative Service Based on Trust Building__ Service Design for the Innovative Food Network in China[D]. Milan: Politecnico di Milano, 2012.
[38] [ 美 ]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 彭志华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9] 同 [36]。
[40] https://www.designcouncil.org.uk/resources/search
[41] http://www.desisnetwork.org/wp-content/uploads/2017/04/ DESIS_PUBLIColab-Book.pdf
[42] http://policy-design.org/wiki/what-is-policy-design/
[43] 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