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TJJ201701038&DbName=CJFQ2017
吕明月1,刘新2,夏南2
(1.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88; 2.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
Study on Evaluation Criteria of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Taking “Lettuce House:
Sustainable Living Lab” as an Example
LV Mingyue1, LIU Xin2, XIA Nan2
(1. Beijing Film Academy, Beijing 100088, China;
2.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缺乏系统化的设计指导准则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是可 持续设计项目实践与推广的重要问题。一套具有操作性的 评价标准能帮助设计师综合权衡环境、社会、经济、文化 四者间的关系,并对设计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系统性的 评估,进而及时修正设计方案,达到最大化实现“可持续 性效果”的目的。标准的意义在于帮助理解、修正导向、 发挥优势。可靠的标准也可以转化成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 设计细则,从而有助于促进创新性的可持续解决方案的产 生。在当前国情背景和政策指向之下,针对可持续性项目的评估标准也可作为设计实践过程中的工具手册使用。对可持续性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其紧迫性和创新性不言而喻。
设计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评价涉及设计项目的全过程,从最初的设计定位直至各个工作节点,以及最终效果的评估,可持续性一定是项目遵循的基本原则 ;而评价 的标准并非固定的程式,需要根据不同项目内容与环境背景进行修订和调整。同时,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是一个方向和目标,我们都在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的可能 性,因此,评价标准的制定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
在设计评价中,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策略观是可持续设计评价指标的首要原则。可持续创新往往是一个系统创 新的过程,关系到许多复杂问题,项目组通常是一支跨学 科的团队,而实施过程还会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们的多元化需求,项目组需要积极思考他们的意见,以便研发具备理想效果的设计产出。因此,一个旨在“可持续性创新”的项目通常不仅仅是针对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在策略层面上还会涉及社会、政府和机构的参与、甚至影响政府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起为系统创新效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发展概念、并对各种概念进行评估,最终选用最受肯定的创新方案。

就“是否能够导向可持续性”的评估结果来看,一种创新方案可能具有积极导向,但也可能是消极导向,或是没有影响。为了得出更详细明确的评判,在评估方法上可以对具体指标细则进行量化,比如说,如果判断某条指标的可持续导向是“积极”,则得分为正;消极结果则得分为负,同时把分值限定在在 +2(非常积极)、+1(比较积极)、0 (没改变)、-1(比较消极)、-2(非常消极)五个数值间浮动。通过这样的量化方法,可以判断出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四个维度上的可持续导向是“积极”抑或“消极”。最后再综合这四个维度的分值,如果四种维度都能得正分,就意味着该实践方案有着很强的可持续潜力 ;如果三种维度得正分、另一种得负分或不得分,则意味着较好的可持续潜力;如果有两种维度不得分或负分、只有两种得正分,则意味着该方案还需做进一步调整或修改 ;如果四种维度都得负分,这说明该方案与可持续的目标相悖。因此,通过上述的量化指标和细则评分,就可以对具体项目的可持续性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
表1 可持续设计评估标准列表(普适版)
“生菜屋”是一项系统创新项目,项目启动之前就已明确始终以“可持续性”为设计导向,因此设计策略和具体方案始终围绕着以下要素展开 :①体现“共享 + 协作”的“聚居式社区生活”理念 ;②将集装箱改建成适宜都市人群生活的住宅 ;③尽量利用清洁能源 ;④设计家庭有机种植式食物链循环系统等 4 个环节,旨在构建具备都市田园风格的可持续生活实验系统,并探索这种“可持续生活实验室”应用于城市新型社区构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在这个项目中,对于用户而言,通过“共享”,生活成本被有效控制,但生活水准并没有下降 ;“聚居 + 协作”加强了住户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因此系统起到了“减物增效”的作用 ;食物链循环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保证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是生态有效的,并能降低交通需求。整个项目策划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项目I期是对单个家庭住户的“可持续的都市田园”生活住宅的试验,主要针对住宅本身的可持续性进行测试,目前实验已经结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项目Ⅱ期是在 I 期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并记录 3 个住户(家庭)入住后的情况,对项目的“共享 + 协作”概念,以及“家庭种植—食品—垃圾回收再利用—肥料与能源再生(沼气 + 水)—家庭种植”的食物链循环系统进行测试,旨在探索一种可持续的、行之有效的未来生活方式,目前Ⅱ期实验正在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生菜屋”项目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对住区的美观负责,还需要引导住户有效参与设计过程,并不 断调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利益相关方的矛盾(争取同时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在此前提下促进、监督项目的发生发展并引导其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讲,“生菜屋”项目也是在探索设计师在未来的可持续性职业前景。

参考文献:
[1][美]Shedroff N. 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M]. 刘新,覃京燕,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5. 、
[2]余乐,李彬彬. 可持续视角下的产品服务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11(20):73-76.
[3]蒋玉珍. 张绮曼对话谢天:可持续设计的理论观[N]. 中华建筑报,2014-10-26(08).
[4]Tukker A, Charter M, Vezzoli C, et al. System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M]. United Kingdom, Saltaire: Greenleaf Publishing, 2008.
[5]Yeang K, Ecodesign: A manual for ecological design [M]. Manhattan: John Wiley & Sons, 2008.
[6]BSI, Carbon Trust, Defra. Guide to PAS 2050: How to assess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goods and services [M]. London: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2008.
[7]Klosterhaus S. Supplemental guidance for the cradle to cradle certifiedTM product standard, Version 3.1 [EB/OL]. (2016-09-29).http://www.c2ccertified.org/resources/detail/cradle_to_cradle_ certified_product_standard_guidance_document.
[8]郝琴. 社会责任:国家标准解读[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5:127-128. 2005(12):3-13.
[5]陆旸. 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J]. 经济 研究,2012(2):146-158.
[6]池建宇,张洋,晏思雨.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空气质量吗——基于中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经验验证[J]. 经济与管理,2014(5):26-31.
[7]王芳. 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74-79.
[8]李小飞,张明军,王圣杰,等. 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2012(6):1936-1943.
[9]周兆媛,张时煌,高庆先,等. 京津冀地区气象要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J]. 资源科学,2014(1):191-199.
[10]周景博,王鑫,杜婉君,等. 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2015(2):53-56.
[11]李健,李莹莹,王秋圆. 区域机动车污染物总量排放特征与削减量分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141-148.
[12]梁银双,孙振营,沈启霞. 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 中州大学学报,2015(5):108-111.
[13]Khanna N.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dex of pollution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5(2): 191-202.
[14]Onkal-Engin G, Demir I, Hiz H. Assessment of urban air quality in Istanbul using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4, 38(23): 3809-3815.
[15]杨晓华,杨志峰,郦建强,等. 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物元分析法[J]. 环境工程,2003(5):69-70.
[16]王晓鹏,曹广超. 基于多元统计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与应用[J]. 环境工程,2007(6):81-85.
[17]高礼,王文华. 宁夏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7):40-44.
[18]樊庆锌,丁达,冯喆,等. 哈尔滨市人均GDP和大气污染的关系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5):71-77.
[19]杨肃昌,马素琳. 市经济增长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省会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 城市问题,2015(12):4-11.
[20]王书肖,陈瑶晟,许嘉钰,等. 北京市燃煤的空气质量影响及其控制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2010(1):15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