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4月10日,新清华学堂座无虚席,“人文清华—柳冠中专场:设计改变未来”正在进行,70岁的柳老这一次仍然是黄衫,隐约透着黄,因为外面还套了西服,他的PPT依然用黄色显示重要的关键信息。听完他的讲座,加之又看到“第二自然”新推送的关于模块化设计的一篇文章忍不住Recall并再次向大家推荐好书《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快节奏生活方式所衍生的物质丰富,频繁刺激着人类贪多求全的本能,催生着惊人的海量浪费,这些不见得多多益善的设计,正在迅速把我们这个蓝色星球推向毁灭的深渊,蓝天,绿地,青山,绿水,轻风,白云,渐行渐远,已然成为明信片中的风景。

      初衷为“让生活更美好”的设计,正在蜕变为“让消费来得更猛烈”的元凶。反思过去的设计,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不是设计师,都该停下脚步,慢慢看,细细咀嚼设计的真谛。真正的设计,是减少浪费,是重复使用,是循环,是让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休养生息。这需要我们从骨子里面建立起可持续思维,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设计,看待消费。本书是一本面向大设计的前沿读物,可为设计、创新、商业、环境研究、营销、公共政策、工程学、组织发展等主题提供参考,同时也更适合志向高远的创新型CEO阅读。如果你关注可持续设计,珍惜并怜悯苍穹下我们这个孤独的蓝色星球,我们现世的唯一居住地,请从《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开始,永续生活的美好,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

原书推荐 序作者:亨特·洛文斯(L. Hunter Lovins),《自然资本论》作者,Presidio管理学院主席

      设计。这个词经常让人联想到一些颓废的异人用立体化空间、不协调的颜色、扭曲的时尚和泛滥的明星效应刺激着城市富豪们早已疲劳的审美。但此书与这些无关。内森·谢卓夫(Nathan Shedroff)针对人们摒弃很久的话题,引入了机械师的技能、工程师的思想、MBA的素养和诗人的语言。他探讨了一些可以达到满意结果的解决方案以及这些方案的具体实施。他关注的是“让世界更美好”的设计,正如他所说:“现在起,请不要做有损于未来的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忠告!本书提出一种系统化方法来解决一些真正的大挑战,包括如何在地球所有主要生态系统衰退的情况下满足人类的需求,以及明确究竟是北极先融化还是经济先崩溃。

      在思考设计时,我们中很多人都认为设计就是考虑颜色或形状。但想想看,一切人工制品实际都是人设计的。这些设计者会精心考虑该物品的用途、制作材料、制作过程、有效期和善后处理。我们已经创造了这样的世界,每年从地球获取5000亿吨材料,经过种种资源处理环节,然后消耗大量能源将其塑造成某种形状,接着再有意无意地忽略可循环利用的机会将其丢弃。在所有这些材料中,售后6个月仍然在使用的材料不到1%。其他材料都被浪费掉了。一个小部件、计划或小货车,酝酿想法、设计和思考产品或过程所花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命周期的80%~90%时间。正如我们所知,假如人类的繁衍生息要依赖这个星球,那么花些时间来研究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如何共同打造新的设计理念,就显得格外重要。

      内森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启动这项探索的心理模型。他采用的是信手拈来但直指真相的冷峻方式。在他的字里行间,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当下,请抛开内疚、震惊、愤怒、尴尬、异议等,因为它们毫无意义。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设计师通常都是傲慢任性的,这似乎是一条公理。然而内森不这样。他以轻松简捷的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规则、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及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入门知识。本书应成为所有设计、创新、商业、环境研究、营销、公共政策、工程学、组织发展等课程以及现在新兴的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部分。本书还应成为所有公司CEO(首席执行官)的必读书籍。我会要求自己的所有学生阅读本书,并经常性地向聘请我担任顾问的公司推荐本书。显然,这也应该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前瞻性读物。

译者序 :可持续设计之道
作者:刘新

      该书的原名是“Design Is the Problem: The Future of DesignMust be Sustainable”。作者内森·谢卓夫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观点,即本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其职能的“设计”,现如今反而成为制造问题或麻烦的一份子。尽管设计圈中的很多人对此观点表示不满,或至少感到很郁闷,但这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历史上看,作为“服务行业”的设计长期充当着“手段”的角色,始终是企业赢利的工具。从“有计划报废”(PlannedObsolescence)到今天市场上争奇斗艳的产品“形式创新”,设计一直是刺激人们潜在欲望且塑造不可持续的幸福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直接操纵者。设计也因此被指责为助长消费主义,加剧资源消耗的罪魁祸首,是不良企业牟取暴利的帮凶。这种指责也促使设计界对其担当的社会角色进行不断地反思。正如作者在副标题中所言,“可持续设计”是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和重点所在。

      “可持续设计”(Design ForSustainability,DFS)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设计界对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和不断寻求变革的实践历程,其理念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绿色设计

      第一阶段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称为早期的“绿色设计”(Green Design)阶段,强调使用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和能源,包括本书作者详细解读的3R理念(Reduce,Recycle,Reuse),即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材料的回收利用,可重用,“无害设计”、“可拆解设计”和“持久性设计”等。该阶段首次将环境问题纳入设计思考的基本要素之中,是对设计应发挥的作用和社会角色的深刻反思,极大提升了设计的社会价值。但问题在于,早期“绿色设计”的理念还停留在“过程后的干预”,是在意识到“问题和危害”后,采取的缓解和补救措施,本质上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危害的强度,延长危害爆发的周期,是一种“治标”行为。正如本书作者所提到的:尽管“回收利用”很重要,但远不是真正的可持续策略,因为人们物质性消费增长的总量要迅猛得多,大大消解了应有的环保成效。

产品生命周期设计

      第二阶段属于“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Cycle)设计,不仅仅是关注最终结果,而是全面思考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的环境问题,可称为“过程中的干预”。具体涉及以下内容:

l 产品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

l 对水源、空气和土壤的污染排放

l 噪音、振动、放射和电磁场等领域产生的污染

l 废弃物质的产生和处理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是目前推行“生态设计”的重要手段,它使用系统的方法、量化的指标,来指导和规范设计过程。LCA正在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环境政策制定的关键内容。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第三阶段可称为基于生态效率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阶段,即超越一般只对“物化产品”的关注,进入“系统设计”的领域,是对“产品和服务”层面的干预,是从设计器具转变到设计“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可能是物质化的产品,也可能是非物质化的服务。显然,“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是力求将处在大的商业环境中与设计相关的诸多因素进行整合,并创造出新型“商业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法。正如保罗·霍肯在《商业生态学》中所讲:企业需要将经济、生物和人类的各个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实现企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共生共栖的循环,从而开辟出一条商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发展要从对“物质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的过分依赖中转变过来是个痛苦的历程。但是,这种转变是未来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设计

      第四阶段是当今设计研究的最前沿,关注于社会公平与和谐,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是“可持续设计”在内容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涉及本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等等。在此,“可持续设计”的系统观念得以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并向关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社会和谐以及大众的精神层面和情感世界拓展。从根本上讲,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变革,因此,对可持续“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关注是该阶段的核心内容,正如作者提到的日渐流行的乐活(Lifestyles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LOHAS)生活方式。以上简单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可持续设计”的精神和内涵。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阶段的划分是对“可持续设计”发展历程的总体认识和概括,绝不意味着后者替代前者,而是在理念和内容上的不断补充和完善。我们的假设是,既然借助设计手段可以成功的推进物质产品依赖型的消费模式,那么设计同样有能力促进向新型的“非物质化”、服务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该书是一本关于“可持续设计”非常全面的普及性著作。书中没有晦涩的公式、艰深的行话和刻板的说教,而是轻松、明快地将“可持续设计”相关理念和方法娓娓道来。该书也没有按照时间逻辑对上述发展历程进行介绍,而是站在当代的立场,以综合的视角,对设计在面向未来可持续的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的诸多方面给予深刻思考,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讯,以帮助大家学习和践行可持续设计。

      书中的观点兼具美国人特有的理想主义情节与务实的商业主义精神。事实上,“可持续设计”并非单纯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而是提倡兼顾使用者需求、环境利益、社会效益与企业发展的一种系统的创新策略。因而,企业的参与以及融入适合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设计”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这样的语境下,以往只充当服务角色的设计从业者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传统“设计”所涵盖的疆域和涉及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延。

      本书的翻译除了两位译者的通力合作外,还要感谢几位研究生对部分原文的初译;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最后还要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吉昆副教授对本书的推介。还有很多直接或间接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和老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文来源:温柔一叨)

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

Back To Publication